銀屑病與濕疹容易混淆 四大方法分辨生物製劑紓緩銀屑病徵

醫健人物

發布時間: 2024/02/07 00:00

分享:

分享:

當皮膚長出塊狀紅疹,有可能與銀屑病有關,可是部分患者卻誤以為是濕疹或皮膚敏感,而延誤求診,令病情惡化至脫皮及出現大量皮屑,生活飽受困擾。及早治療可避免耽誤病情,而近年推出的新型生物製劑能夠抑制銀屑病相關的發炎因子,療效理想,有助改善病人的生活質素。

最新影片:

就讀大學的林先生(化名)約三年前,頭部和手腳的皮膚出現塊狀紅疹,他以為是壓力導致濕疹爆發,自行於坊間藥房購買藥膏塗抹患處,以及戒吃牛肉了事。怎料升讀大學後,紅疹急速擴散兼脫皮,影響外觀與生活,不敢穿短袖衣服也失去自信,無計可施下決定向醫生求診,才知道自己患上銀屑病,而不是濕疹,其中塊狀紅疹和脫皮是銀屑病的典型病徵。

銀屑病患者  皮膚不斷發炎及增生

皮膚科專科陳湧醫生表示,不少患者易把銀屑病和濕疹混淆,然而兩者病理各異,病徵亦有四個主要分別,可循紅疹的邊界、位置,有否出現痕癢和脫皮,以作分辨。

「濕疹產生的紅疹,邊界較為模糊,銀屑病的紅疹則呈塊狀,邊界相對明顯。此外,濕疹常見於臉部或關節內側,銀屑病卻好發於頭皮和髮線,或者關節外側。」陳醫生續稱,濕疹引發的痕癢相對較嚴重,但較少出現脫皮;至於銀屑病不一定痕癢,脫皮情況較明顯,患處的鱗屑又多又厚,如雪片般掉下,令患者深受困擾。

銀屑病屬於免疫系統疾病,免疫系統錯誤地攻擊皮膚,導致皮膚不斷發炎和增生,受影響的皮膚往往呈塊狀,又紅又厚又硬。陳醫生解釋,銀屑病除了引發皮膚問題,也有機會引起關節炎以及代謝綜合症等共病,增加血壓高、糖尿病和膽固醇高企的風險,亦有可能影響指甲、眼睛和腸胃發炎,嚴重打擊生活質素。一般而言每一千位華人,就有三位患上銀屑病。

抑制發炎因子   病情受控

傳統主要透過外用藥膏如類固醇,口服藥物及紫外光燈等治療銀屑病,然而成效有限。幸而近年推出的生物製劑,能夠針對性地抑制與銀屑病有關的發炎因子,相比傳統治療方法成效較佳,而且安全。陳醫生以白細胞介素抑制劑17(IL17)為例,它抑制白細胞介素17發炎因子,屬於治療銀屑病的新式生物製劑,有助紓緩紅疹斑塊及皮屑等病徵。

陳醫生說,使用生物製劑後,約八成患者的症狀改善程度,高達九成以上,病情受控,這有助患者回歸正常生活,達到治療銀屑病的重要目標。

上文提及的林先生,他的主診醫生處方生物製劑,一個月後病情已受控,症狀大幅減退,不再受皮疹和皮屑困擾,無懼穿上短袖衣服,亦重拾信心面對校園生活,從過往躲在課室角落避見同學,逐漸移至課室前排聽課,並願意與同學接觸,認識不少新朋友。

陳醫生提醒,銀屑病有多種治療方案,各有不同成效及副作用,患者如有疑問,應向其主診醫生查詢。

皮膚科專科陳湧醫生

HKET App已全面升級,TOPick為大家推出一系列親子、健康、娛樂、港聞及休閒生活資訊及影片。立即下載︰https://onelink.to/f92q4m

【ET Club會員積分獎賞計劃】用App換獎賞︰https://onelink.to/keyuqm